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1日讯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城市活动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庆祝活动上,现场发布了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包括6个县(市、区)、9个乡镇(街道)、10个村(社区)、12个企业案例。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老技艺”解锁共富“新途径”》入选乡镇(街道)典型案例,《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非遗街区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入选村(社区)典型案例。
近年来,大码头镇做大做强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一是共联共建,变单打独斗为联合制胜。整合老粗布、虎头鸡、苇编等10余个非遗项目,成立非遗产业联盟,孵化“芦花飞雪”等商标品牌8个,成立非遗工坊、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入文创公司,新上产业链项目等10个,2023年合计主营业务收入9000余万元,带动就业人数4000余人。二是创新驱动,全“链”发力提振产业。与山东艺术学院、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开展非遗项目的“研究、研发、研培”,举办苇编大赛、设计大赛,大码头苇编产品拓展至200多个品类,老粗布生产工艺研发新品90多种。组织工坊创建培训、手工艺培训、美工大师赛,开展非遗研学、亲子游等体验活动,依托新型文旅消费业态,打造一批富有乡村特色的综合体验项目。三是强力保障,以好口碑赢得大市场。打通立体销售渠道,引导苇编、虎头鸡、老粗布等10余种非遗项目产品入驻直播平台,线下设立专营店;出台奖补实施意见,对新上非遗项目提供办公、电商等“拎包入驻”服务,对非遗工坊租赁场地给予最高50%租金补助。
南岭村“老街长巷”非遗街区以“非遗”为核心,以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为载体,积极进行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充分发挥村级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及休闲、游览、体现、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目前已落户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70余项,既有常驻发展的非遗产业,也有定期参加非遗集市的优质项目。建设了老戏台、非遗展馆、手工作坊、老厨屋、非遗创作展示区、传统文化体验区等,日常性开展非遗集市、非遗文化周、传统节日庆典、民俗等活动展演。充分利用好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最终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村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且高于同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闪电新闻记者 张洁 报道
东营市垦利区:“私人定制”职业病预防方案 打造精细化助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