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2月5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提出,抓好已有产业焕新,推进未来产业启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本月,记者将目光聚焦至全省各行业厉害的“突破”,尝试着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讲述政策加持下的企业创新案例,记录下全省各行各业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鲜活实践。
暗红黏稠的钢水在转炉中翻涌,1600℃的金红液面不断炸裂飞星,2月15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作业区600米生产线上,炉火正旺……
“我们已经全线使用微合金化与第二相协同强化高强度抗震钢筋生产关键技术!”顺着钢轧事业部经营管理室主任杨龙飞手指的方向,蒸汽的氤氲中,火红的“赤龙”正喷涌而出。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加快发展,钢结构行业迎来较大发展空间,随着新国标GB/T1499.2-2018的实施,高强度抗震钢筋呈现出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利润下降的趋势,“优化钢筋成分和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成为我们研发部门的课题。”
“金算盘,银算盘,得先打好咱这个‘铁算盘’。”如何打好“铁算盘”,四种微合金成分体系揭开了“谜底”:成分实惠可替,降本增效有谱。
一直以来,原材料单合金钒的运用让炼钢处于极大的被动状态:“价低时七、八万一吨,价高时七八十万一吨。”一边感叹原材料价格不稳定,杨龙飞一边算起降本账。
团队通过优化高强度抗震钢筋微合金成本体系,设计出Nb-V、V-低Nb、低V-高Nb、V-Nb-微Ti四种微合金成分体系,实现了多路径可转换的微合金化成分设计理念。“以前是没得选,现在可以选四种!运用新技术后,合金成本降低至290.65元/吨钢。”
通过多材料协同应用打破传统单一原料依赖,这一突破不仅助力企业应对新国标的高标准要求,更推动水钢从传统粗放型生产向高附加值、低碳化方向发展。
如今,首钢水钢的高强度抗震钢筋产品已大批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程项目,包括拥有史诗级“世纪工程”的川藏铁路,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等。
“但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杨龙飞回忆道,每一次取样分析,都需要现场工作人员与化验部门的配合,团队在作业区一待就是二三十个小时,“有时候化验部门下班了我们就自己去化验,大半年的研发历程,团队多了不少自学成才的‘化验师傅’。”
8个作业区、5个科室、几十号人大半年的奋力协作,不仅攻克了高强度抗震钢筋高强屈比的关键技术难题,还解决了屈服平台较小和强韧性低的难题,“现在产品合格率提高到了98%以上,我们也在2024年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殊荣。”
【记者手记】
炼钢工艺技术员、转炉炼钢工技师、炼钢工程师……参加工作20年,杨龙飞已然成为炼钢厂的技术“大拿”。从“跟跑”到“领跑”,他深知技术突围的重要性:“过去我们靠规模取胜,现在必须靠技术‘造血’。”
十里钢城,风云际会,熊熊炉火在吞吐星辰;
一千六百度的炽热里,钢铁人自有新的跋涉。
钢轧事业部经营管理室主任杨龙飞。
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策划/李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尚宇杰
编辑 莫欣欣
二审 王太师
三审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