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底,中国红十字救援总队从长沙迁到贵阳。……图云关在城外,适合大型机构驻扎。和红十字救护总队一起迁到图云关的,还有陆军野战医院。密林之间繁华一时,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救护总队和陆军医院几百台车辆在前线和后方穿梭,运伤员,运物资,接送医务人员。”
这是贵州作家冉正万的中篇小说《图云关》里的一个片段,发表于2023年《当代》第6期。2025年初,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推出由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彭学明主编的“多彩民族文学书系”,将冉正万以贵阳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图云关》《黔灵山》《南门桥》合集出版,用《图云关》作书名。3篇小说3个故事,各自独立讲述却又相互呼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贵阳的地域风貌、历史变迁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与情感纠葛,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社会长卷,细腻且真实地描绘出岁月的痕迹与人性的光辉。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雕像。
202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2月27日举行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推出的冉正万小说集《图云关》,是致敬抗战英烈的一份厚礼。
小说集《图云关》封面。
中篇小说《图云关》是集子中极具感染力的篇章。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引,从初识图云关的新奇,到与小狗大蒜的相伴,再到结识小木屋中的老人,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1938年底,中国红十字救援总队迁至贵阳图云关,这段历史随着作者走进小木屋鲜活起来。小说中的几位老人曾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回忆里,有战火纷飞中的救死扶伤,也有日常生活的琐碎温馨。诸多人物故事穿插在作者与老人的日常相处中,使得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让读者既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温度。
作者与老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中篇小说《图云关》的一大看点。在小木屋的相聚中,他们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的点滴。老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无论是关于救护总队的工作,还是个人的成长经历,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作者在倾听中,不仅了解了他们的故事,更被他们的天真和坦诚所打动。这种跨越年龄的情感交流,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们看到,尽管时代在变迁,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依然能够跨越时空,温暖人心。
小说集《图云关》内文。
《黔灵山》则将视角聚焦于浙大西迁这一历史事件。竺可桢校长在前往贵阳为梅光迪安排后事的途中,经历了邮车的艰难行驶、与养路工的相遇等一系列事情。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当时交通的不便和人们生活的艰辛,更凸显了在困境中人们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南门桥》讲述的则是雪隐和老谢康在贵阳南明河畔的生活故事,枝叶之处闪现着时代的色泽和光晕。
“小说集《图云关》不仅是‘多彩民族文学书系’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珍贵礼物。”贵州民族出版社责任编辑杨意说,在小说集《图云关》里,地域文化与历史背景紧密融合,成为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图云关的森林、黔灵山的美景还是南门桥的周边环境,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她看来,这些地域元素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独特的背景,更成为人物情感的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历史事件如抗战时期红十字救援总队、浙大西迁的活动等,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使故事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感。
小说集《图云关》内文。
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李俊认为,这种将地域文化与历史背景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贵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近年来冉正万致力于地域题材的写作,贵阳这座城市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贵阳、贵州。
据了解,冉正万的贵阳题材小说已发表20多篇,《图云关》《鲤鱼巷》《醒狮路》《洪边门》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标题本身就是贵阳市民耳熟能详的地名,贵阳的历史轴线和地理纹路在时空交错中一一展现。
作家冉正万。
冉正万是贵州一位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银鱼来》《天眼》《纸房》《白毫光》等9部,出版有小说集《跑着生活》《树洞里的国王》《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唤醒》等8部。曾获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新锐奖、长江文艺短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西部文学奖、第六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三届欧阳山文学奖。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编辑/赵珊珊
二审/曹雯
三审/陈曦
俄乌局势进展:俄外交部回应克里米亚大桥遇袭 乌海军称黑海临时航线开放通行登记
三年线上销售目标一个亿,全国引流150万游客!山东文旅·红叶柿岩旅游区与携程旅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