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愁六十载 浙江耄耋“泥瓦匠”打造屋脊艺术品

小刘

中新网嘉兴9月8日电(黄彦君 颜明芬 孙一聪)搅动石灰水,修修补补,雕雕画画……对于浙江桐乡79岁高龄的“泥瓦匠”沈华良来说,这是陪伴自己六十年的生活日常。

守望乡愁六十载 浙江耄耋“泥瓦匠”打造屋脊艺术品
(图侵删)

虽与泥灰打交道,但沈华良做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美丽事业”。中国传统建筑中,为了彰显建筑华丽,必在屋脊飞檐上精雕细琢,赋以美轮美奂、各具形态的祥瑞形象,这些便是石灰堆塑,也叫“灰塑”“灰批”。

在桐乡一带,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顶装饰。2009年,桐乡灰塑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沈华良成了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采用灰塑技艺装饰的古建筑屋檐。桐乡市传媒中心供图

“灰塑首先要练就一手泥瓦匠的功夫,还要懂得基础的美术,难度比较大,最重要的还是肯吃苦。”修缮古建筑,沈华良的底气来源于手上的“真功夫”。

旧时江南乡村地区,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家家户户都用砖砌的土灶做饭。寓意丰富的灶画,凝聚民间手艺人的智慧结晶,沈华良与“泥瓦艺术”的缘分正是始于灶画。

1945年,他出生在当地有名的“泥瓦村”高桥村素鸡浜组,大伯沈世安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泥瓦匠。1962年,沈华良初中毕业,开始跟着大伯学习打灶头、做灰塑,一干就是十几年。

“以前灶头既是装饰品又是日用品,一日三餐都是靠灶头的。灶画主要是为了讨吉利,题材多以财神、菩萨为主,邻里之间大同小异。”沈华良回忆道,当学徒时,他跟着大伯走村串户造房子、打灶头,晚上收工后,就在石灰墙上临摹大伯的作品。

沈华良与身后的灶画合影。桐乡市传媒中心供图

直到197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华良陪妻子回了一趟苏州的娘家,从广播中听到苏州古建筑公司招工的消息。抱着试试的心态,沈华良报名参加了考试,从17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考了第一名。

此后四年,沈华良都在苏州工作,参与修缮多处苏州古建筑。1983年,他回到桐乡,专心埋头钻研灰塑技艺。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桐乡高桥演教禅寺的一次创作,打响了这位灰塑大师的名气。

“像这个‘咬脊龙头’,高近两米,长数十米,横跨整个大殿屋脊,必须爬到屋顶上,现场做。”沈华良指着高桥演教禅寺的屋脊介绍道。

在此之后,当地福严寺、崇德孔庙、濮院香海禅寺、乌镇石佛寺、屠甸寂照禅寺等寺庙及古建筑的大型灰塑,纷纷慕名邀请沈华良创作。

如今,沈华良已到了耄耋之年,几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凝结于飞檐翘角与农家灶头之间,也烙印在他那双由于长时间接触石灰,有着明显干裂痕迹的双手上。

非遗灶画走进学校。桐乡市传媒中心供图

近年来,随着传统灶头逐步淘汰,灶画如何生存下去?考虑到这一困境,桐乡在高桥实验学校内设置了展厅、灶画体验馆。作为灶画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华良也会经常到学校里,为老师、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

“如今,年轻人对灶画、灰塑都很陌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个手艺传下去。”令人欣慰的是,在沈华良身边,儿子沈伟国和徒弟陈兴峰两个人,依旧在坚持做灰塑、画灶画。(完)

中方回应韩总统涉华言论:韩国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没有必要凑热闹

平价后变“内卷”?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倡议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经济观察)科创板开市五周年:向“新”而行筑牢“硬科技”底色

6月6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闪电评论|搭建共赢舞台、激扬澎湃动能,助推齐鲁大地民营经济蓬勃生长

曲阜:“村BA”篮球大赛开战 “村味”十足精彩瞬间

济南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2023年双城经济圈债券市场分析报告》发布

苏州工业园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奔赴

云南发现新物种张氏貂鼬

《自然》最新考古学论文:古基因组研究揭示玛雅人祭祀仪式细节

潍坊“年轻有潍·就业有坊”系列主题招聘活动走进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大学

守望乡愁六十载 浙江耄耋“泥瓦匠”打造屋脊艺术品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世豪科技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