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8日讯 从1954年成立至今,山东博物馆已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7月25日,山东博物馆将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70年间,山东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丰富的藏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闪电新闻推出系列馆史回顾,带您领略其非凡历程。今天,距馆庆活动倒计时7天,本期介绍山东博物馆“管理机制与治理”“学术与科研”“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宣传”“公共文化服务”等五大工作体系。
在全国经济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社会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山东省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11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自此更名为“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开拓管理思路,贯彻“学术立馆”理念,聚焦建设“管理机制与治理”“学术与科研”“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宣传”“公共文化服务”等五大工作体系,在推动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管理体系
山东博物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日臻完善且系统完备的管理体系。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山东博物馆在党组织建设、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行之有效且多元一体的管理体系为博物馆的高速运行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图1 《山东博物馆规章制度汇编》
藏品体系
山东博物馆围绕构建藏品体系、规范藏品管理、夯实藏品基础、彰显藏品特色、加强文物保护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源源不断的成果。如完成了持续增加的藏品资源的数字化;陆续接收了现当代书画名家捐赠的作品;作为联合申报单位申报的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果不胜枚举。
图2 于希宁《红梅》1975年
图3 “以众人”卜甲
展览体系
新馆正式开放后,逐步形成了以“山东历史文化展”基本陈列为主体,以“汉代画像艺术展”等专题陈列为辐射,以临时展览为亮点的陈列展览体系,展现了中国式陈列展览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引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风向。其中,专题展览形成了“历史传承”“文明互鉴”“文化共享”“红色传承”“自然生态”多元一体的体系,临时展览集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图4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序厅
学术体系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山东博物馆以一脉相承的浓厚学术氛围和薪火相传的学术研究传统为底色,不断强化基础性研究、积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重视学术成果转化、加强学术与科研体系建设,走实“学术立馆”之路。2024年4月,山东博物馆成功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6月24日,海岱文明、齐鲁文化两创合作研究基地在山东博物馆成立。以此为契机,山东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学术体系建设,以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深化文物和博物馆学研究,全力做好科研工作,积极打造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博物馆新亮点。
图5 山东博物馆部分学术成果
社会教育与服务宣传体系
山东博物馆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服务。通过构建讲解服务新矩阵、推出主题研学活动、打造“鲁博红”志愿者品牌、推动馆校合作等方式,深化山东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拓展宣传渠道、媒体资源、宣传方式等途径擦亮宣传服务的名片。
图6 陶于河滨——黄河文化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图7 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
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这一阶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山东博物馆一直以来与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保持着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形成了多个典型交流项目和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多元、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如今备受瞩目的“从平凡到非凡:拿破仑与法兰西的变革时代”展,正是山东博物馆引进展览获得成功的一个范例。
图8 “从平凡到非凡:拿破仑与法兰西的变革时代”展厅内景
1954-2024,这70年,是浓缩了奋斗历史的旅程,更是一段传承文化的接力。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处。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山东博物馆人将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引领带动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多新贡献!
闪电新闻实习记者 郑雅璇 报道
东西问·中法建交60周年丨李志鹏:“侨”力量何以助力中法关系发展?